北京互联网法院案例入选“2021年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” -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

2022-04-13

 

  经广泛的社会推荐和自主搜集,在审慎地研讨后,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举办的“2021年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”评选结果正式揭晓(点击查看全部入选案例)。其中,其中,北京互联网法院延时摄影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入选。

延时摄影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

  【一审案号】北京互联网法院(2019)京0491民初28675号民事判决书

  【一审合议庭】张倩、张淑敏、安东

  【二审案号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(2021)京73民终595号民事判决书

  【二审合议庭】杨洁、姜丽娜、夏旭

案例简介

  原告周某某系延时摄影人。整部《延时北京》作品由5392张单幅摄影作品、71个不同的场景组成。《延时北京》摄影作品体现了周某某对拍摄角度、距离、快门、光圈和曝光等拍摄因素进行的富有个性化的选择;《延时北京》类电作品是通过间隔固定时间拍摄千张照片,赋予静止的照片以动态,同时又保留摄影作品的高画质,通过控制拍摄间隔时间高速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、变化,通过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的结合,体现了美丽风景,整部类电作品由周某某独立构思,后期用软件编辑完成。

  2018年9月,原告在被告经营的名称为央视网的网站上发现被告在其制作的《梦在中国》系列节目中使用了原告作品《延时北京》的内容。被告于2019年3月12日收到原告律师函后,亦未按律师函要求在五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视频。法院认为,以动态连续画面来表达的延时摄影不构成摄影作品,构成“视听作品”。被告行为不构成合理使用。尽管被告的涉案行为侵害了周某某对涉案作品的署名权、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,但是被告针对侵权行为不存在过错,不应当承担赔礼道歉、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,判决赔偿原告周某某合理费用2000元。二审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

点 评

  法院在认定《延时北京》的作品类型时,采用了类似“公众感知标准”的识别方式,公众看到的和可感知到的涉案作品是具有美感的连续动态画面,而非静止的摄影照片,因此《延时北京》仅仅构成类电作品而非摄影作品,颇具研究价值。本案对作为视听作品构成单位为摄影作品时,如何理解“连续动态画面”,如何认定作品类型具有讨论价值,对探索摄影作品和视听作品的边界具有积极意义。

2021年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

知识产权裁判案例

  (以下排名不分先后)

1. 全国首例“三端互通”网游私服侵犯著作权案

2.游戏地图“换皮”侵权案

3.延时摄影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

4. 微信公众号爬虫不正当竞争案

5. 微博与今日头条robots协议不正当竞争案

6. 避风港规则中“错误通知”的认定

7. “香兰素”商业秘密案

8. gui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

9. 首例微生物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

10. 克鲁勃润滑剂分装商标侵权案

热点新闻

  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662号

 
网站地图